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六大新趋势

发布日期:2021-07-09 17:30:50

文章概要: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将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国家实验室是以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开展基础研究、竞争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国家级科研机构。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和具有我国特色和优势的领域,依托国家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建设若干队伍强、水平高、学科综合交叉的国家实验室。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将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国家实验室是以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开展基础研究、竞争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国家级科研机构。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和具有我国特色和优势的领域,依托国家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建设若干队伍强、水平高、学科综合交叉的国家实验室。


国家实验室要在聚焦国家长远目标和重大需求的基础上,面向国家甚至全球提供科学解决方案,其研究领域是在集成多学科基础上的综合。其实,科技部自2000年开始试点国家实验室,但很多实验室长期处于筹建或试点阶段,直到2020年我国成功组建首批国家实验室。


除了积极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外,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2021年要完善创新基地布局。主要包括:优化提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科技部最近启动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创新中心分为综合类和领域类,综合类创新中心聚焦区域重大需求或参与国际竞争的领域,领域类创新中心梳理出“卡脖子”和“长板”技术,提出明确的技术创新目标和攻关任务。


发展新型研究机构,关键在人才。不仅需要一批战略领军科学家,更需要一批又一批青年科研人才,支撑重大科研任务攻关和持续发展。以国家实验室等国家级研究机构的布局建设,必将提供众多的科学研究就业岗位,吸纳不同类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特别是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将成为我国科研领域的国之重器,也将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实现人生价值的精彩舞台。我国航空航天、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科研人员队伍的年轻化特点非常鲜明,青年科学家已经成为科研创新的中坚力量。新时代广大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要准确把握机遇,加盟新型研究机构,积极投身科学研究领域,把青春和智慧贡献给壮丽的科学事业,让人生在科技创新中不断出彩。


趋势二:民生科技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展疾病防治攻关等民生科技。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疾病防治攻关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内容包括:脑重大疾病机理与干预研究,癌症、重大传染病、慢性病等临床医学与健康等。以疾病防治为代表的民生科技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简单地说,民生问题指的是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包括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食品安全卫生、人口健康、防灾减灾等领域。近年来,食品安全、健康保健等问题不断凸显,改善和解决这些民生问题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是服务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科技成果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科技”势在必行、大有可为。


民生科技发展空间大、需求旺、前景广。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变革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有助于孕育和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岗位。因此,广大高校毕业生要增强科技创新的价值认同、能力准备和机遇把握,着力在民生科技领域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


趋势三: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区域竞争优势的战略重点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已经明确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各地打造新时代区域竞争优势的战略重点。


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创新资源最丰富的城市(或地区),将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竞争,为建设科技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对于其他城市来说,科技创新也是其实现由“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渡的关键枢纽,对区域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要的撬动作用。可以通过增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等带动作用,形成不同区域差异化的竞争新优势。


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速了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和流动,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也打着凝聚人才的高地。中央和地方出台系列措施吸引各类科技创新人才汇聚。比如,重庆、成都在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布局建设西部科学城(重庆),面向全球引进100家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设立研发机构。2021年4月23日,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揭牌,预计组建300人核心研发团队,还成立了重庆两航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三航先进材料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聚集创新人才超1000人,其中院士团队11个、博士近400名。从长远来看,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必将成为高校毕业生干事创业的热土。


趋势四:鼓励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