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05-26 16:55:12
“十四五”开局之年,“三农”工作将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在农村地区大力开展。期间,国家召开的诸多会议指出要不断加强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拓宽农业产业链融资来源渠道,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已开始迈向规模化,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规模的日益壮大,将需要越来越多的金融资源支持。但长期以来,我国三农领域的金融发展相对滞后,自2014年起,我国三农金融缺口就已超过3万亿元,国内“三农”金融仍有万亿的缺口亟待解决。且由于农业经营主体一般具有自身实力较弱、信用等级偏低、缺乏抵押担保物、资本市场进入困难等问题,导致“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农业产业弱质性是“根源”
农业是先天的弱质性产业,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强、抗风险能力差,加之农产品市场结构处于完全竞争状态,极易受到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政策风险的影响。同时,广大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大部分仍从事基础产品的粗加工,经济附加值较低,导致其收入不稳定,难以获得有效贷款和及时偿还贷款。总体来看,农业产业弱质性导致农业生产者、投资者“偏农离农”,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阻碍了乡村振兴的步伐。
抵押担保不足是“瓶颈”
现阶段,由于我国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缺乏完善的评估、抵押、登记、交易体系和统一的市场,致使农村的“沉睡资产”——土地和宅基地无法被有效利用;同时,缺乏有效的农村产权处置制度,在贷款对象不能偿还贷款时,其土地和宅基地尚无有效的处置途径和依据。农户贷款难,难在抵押担保难落实,这一问题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拦路虎。
涉农保险缺位是“硬伤”
我国农业保险品种有限,保障程度较低。同时,农户保险意识不强,尤其是经营规模越小、受教育程度越低,保险意识就越弱。在缺乏农业保险及保障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农户所承担的自然风险、家庭成员疾病等意外风险极易转嫁为信用风险,这进一步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支农意愿。
信息不对称是“掣肘”
金融机构现行的信贷制度是伴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而逐步建立的,其运作方式、操作流程、准入条件、贷前调查、贷后管理等都具有较强的城市特征。而农户的生产方式与工商企业不同,其资金需求往往具有“散、小、急”以及季节性强的特点,由于缺少规范的财务报表和系统的交易记录,金融机构很难获得其真实的经营状况。同时,农户也难以及时、有效地获得金融机构的融资信息、优惠政策。由于信息不对称,容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更加深了金融要素支农中的被动、缺位“痛点”。
农业产业链金融的推进方法
建立农业全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